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校园欺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文新 教授
所属板块:首席专家    共阅读 1384 次
 

张文新.jpg 

       

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校园欺凌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张文新教授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是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带头人、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从事中小学校园欺凌与干预、青少年攻击与同伴侵害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先后承担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儿童欺负行为与社会认知及人格特点关系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及其干预的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973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的两项子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欺负/受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及教育评价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基于心理辅导的青少年犯教育改造途径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委托项目:我国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模型、指标体系和表现水平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的攻击与同伴侵害:发展轨迹、稳定性及其性别差异遗传与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攻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一项追踪研究等。

    1999年,张文新教授率先将校园欺凌研究引入中国,并开展了关于校园欺负问题的大规模调查及干预研究。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儿童青少年欺负、受欺负问题的普遍性及基本特点,并且能够准确把握中国校园欺凌发生的文化特点,为国内校园欺凌的干预项目的开发做了实证探索并奠定了基础。2017年建立了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校园欺凌研究中心,为后续校园欺凌的研究及成果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张文新教授简历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2年11月                                

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88号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

邮编                   250014

工作电话             0531-86180170

E-mail               zhangwenxin@sdnu.edu.cn

个人主页            //www.gdrjj.com/info/1007/1200.htm

 

 

教育经历

1995.9-1998.7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博士

1989.9-1992.7         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教育系                   硕士

1978.9-1980.7         潍坊师范学校                             学生

 

工作经历

2011-至今               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                            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6-2011              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心理学院                院长、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2006              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教育科学学院          副院长、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1999              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教育系                   讲师、副教授

1984-1989              青州第八中学                             教师

1980-1984              潍坊第十一中学                          教师

 

学术兼职

·第十届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第九、十、十一届山东心理学会理事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应用心理学》等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攻击、受侵害问题及其控制、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积极青少年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课题(按时间先后排序)

1.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多巴胺系统基因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0133704110001)。2014.1-2016.12。 (PI)

2.    教育部重大攻关委托项目:我国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模型、指标体系和表现水平研究(13JZDW007)。 2013.12-2014.12。(PI)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遗传基因与环境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一项追踪研究(31271105),2013.1-2016.12。(PI)

4.    Canada’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SSHRC):Network of Centers of Excellence for Children and Youth in Challenging Contexts,2011-2015。(AI)

5.    山东省创业促进会科研项目:山东省创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地区创业状况的评估,2010-2012。(PI)

6.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遗传与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ZR2010CM006),2010-2013。(PI)6万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遗传与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攻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30970905),2009-2011。(PI)37万

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基于心理辅导的青少年犯教育改造途径研究(08JJDXLX270),2009-2011。(PI)20万

9.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欺负/受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DBA070073),2007-2010。(PI)2.5万

10.  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子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特征调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青岛胶州市、日照市岚山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建设,2008-2009。(PI)

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市和农村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未来取向(07JAXLX002),2007-2009。(PI)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的攻击与同伴侵害:发展轨迹、稳定性及其性别差异(30570612),2006-2008。(PI)

13.  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子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特征调查—社会性与情绪领域测量指标确定及积极与消极行为工具编制,2007-2008。(PI)

14.  Canada’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SSHRC):Negotiating Resilience: Protective Processes of Children in Transition across Cultures and Contexts,2006-2008。(AI)

15.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理与认知基础的研究(Y2003D01),2003-2006。(PI)

16.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及其干预的研究(DBA010175),2002-2004。(PI)

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儿童欺负行为与社会认知及人格特点关系的研究(01JAXLX015),2001-2004。(PI)

荣誉与获奖

荣誉称号

    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05-2010)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2010)

    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2008;2011)

    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006)

    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2008)

    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6)

学术获奖

 1.  《童年中晚期攻击的发展轨迹和性别差异:基于母亲报告的分析》山东省第二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

 2.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山东省社科三等奖(2015年)

 3.  《Stressful Events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itigating Role of Protective Factors》(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

 4. 《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的中介作用》山东省第二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

 5.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

 6. 《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

 7. 《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

 8.  《儿童的攻击与同伴侵害:发展轨迹、稳定性及性别差异》,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

 9.  《Authority, Autonomy,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

10.  《Authority, Autonomy,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

11.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12.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13.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14.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003年)。

15.  《儿童社会性发展》,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

 

学术成果

英文论文

Zhang, W., Cao, C., Wang, M., Ji, L., & Cao, Y. (2016). Monoamine oxidase A (MAOA) and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 gene polymorphisms interact with maternal parenting in association with adolescent reactive aggression but not proactive aggression: evidence of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5(4), 812-829. (SSCI)

Zhang, W. X., Chen, L., Yu, F. J., Wang, S. Q., Nurmi, J. E. (2015). Hopes and fears for the futur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5(4), 622–629. (SSCI)

Zhang, W., Cao, Y., Wang, M., Ji, L., Chen, L., & Deater-Deckard, K. (2015). The Dopamine D2 Receptor Polymorphism (DRD2 TaqIA) Interacts with Maternal Parenting in Predicting Early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Evidence of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and Age Differenc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4(7), 1428-1440. (SSCI)

Zhang, W. X., Li, H. L., Gong, Y. M., & Ungar, M. (2013). Stressful events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itigating role of protective factors.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4(5),501-513. (SSCI)

Li, S. X., Gong, D. Z., Jia, S. W., Zhang, W. X.*, Ma, Y. G. (2011). Object and spatial visualizers have different object-processing patterns: 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 Neuroreport, 22(17), 860-864. (SCI)

Wang, Y. W., Lin, C. D., Liang, J., Wang, Y., Zhang, W. X.* (2011). Neural correlates of audio-visual modal interference inhibition investigated children by ERP.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 54 (2), 194-200. (SCI)

Ju Y. C., Wang, S. Q., Zhang, W. X.* (2009). Intervention research on school bullying in primary schools.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4(1), 111-122.

Zhang W. X., & Fuligni, A. J. (2006). Authority, autonomy,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6(4), 527-537. (SSCI)

Fuligni, A. J. & Zhang, W. X.* (2004). Attitudes towards family oblig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contemporary urban and rural China. Child Development, 75(1), 180-192. (SSCI)

Eslea, M., Menesini, E., Morita, Y., O’Moore, M., Mora-Merchán, J. A., Pereira, B., Smith, P. K., & Zhang, W. X.* (2003). Friendship and loneliness among bullies and victims: Data from seven countries. Aggressive Behavior, 30(1), 71-83. (SCI)

Smith, P., Cowie, H., Olafsson, R., Liefooghe, A., & Zhang, W. X.* (2002). Definition of bullying: A comparison of terms used, and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fourteen-countr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hild Development, 73 (4), 1119-1133. (SCI)

主要中文论文

曹丛, 王美萍, 纪林芹, 魏星, 曹衍淼, 张文新*. (2016). MAOA 基因 rs6323 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的检验. 心理学报, 48(1), 22-35.

王美萍, 纪林芹, 张文新*. (2015).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 心理学报, 47(10),1260-1268

王美萍,张文新*,陈欣银. (2015). 5-HTR1A 基因 rs6295 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不同易感性模型的验证. 心理学报,47(5),600-610.

田录梅,张文新*,陈光辉. (2014).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 心理学报,46(2),238-251.

王美萍,张文新*. (2014). 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青少年期亲子亲合与冲突的关系:性别与父母教养行为的调节作用分析. 心理学报,46(7), 91-941.

曹丛,王美萍,张文新*,纪林芹,陈亮,陈欣银. (2014). 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 心理学报,46(10), 1486-1497.

赵景欣,刘霞,张文新*. (2013).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 心理学报,45(7), 797-810.

于凤杰,赵景欣,张文新*. (2013). 早中期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行为的关系:行为自主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报,45(6), 658-671.

纪林芹,魏星,陈亮,张文新* . (2012). 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44(11), 1479-1489.

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张文新*. (2012). 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心理学报,44(7), 944-956.

纪林芹,陈亮,徐夫真,赵守盈,张文新*. (2011).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 心理学报, 43(10), 1151-1162.

陈亮, 张文新*, 纪林芹, 陈光辉, 魏星, 常淑敏. (2011). 童年中晚期攻击的发展轨迹和性别差异:基于母亲报告的分析. 心理学报, 43(6), 629-638.

徐夫真, 张文新*. (2011). 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 心理学报, 43(4), 410-419.

王姝琼, 张文新*, 陈亮, 李海垒, 李春, 周利娜. (2011). 儿童中期攻击行为测评的多质多法分析. 心理学报, 43(3), 294-307.

王美萍, 张文新*. (2010). CHRM2 基因rs1824024多态性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 心理学报, 42(8), 853-861.

王美萍, 张文新*. (2010). COMT 基因 rs6267 多态性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 性别与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2(1), 1073-1081.

王益文, 林崇德, 高艳霞, 王钰, 张文新*. (2010). 视听跨通道干扰抑制:儿童ERP研究.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40(3), 273-280. (SCI)

张文新*, 陈亮, 纪林芹, 张玲玲, 陈光辉, 王姝琼. (2009). 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 心理学报, 41(5), 433-443.

徐夫真, 张文新*, 张玲玲. (2009).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报, 41(12), 1165-1174.

陈光辉, 张文新*, 王姝琼. (2009). 多主体评定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一致性问题. 心理学报, 41(2), 144-155.

王益文, 刘岩, 高艳霞, 陈晶, 张文新*, 林崇德. (2008). 错误信念推理的时间过程与源定位.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38(1), 93-100.(SCI)

张玲玲, 张文新*. (2008). 中晚期青少年的个人规划及其与亲子、朋友沟通的关系. 心理学报, 40 (5), 583-592.

张文新*, 王美萍, Fuligni, A. J. (2006). 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 心理学报,38(6), 868-876.

赵景欣, 张文新*, 纪林芹. (2005).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心理学报, 37(6), 760-766.

张文新*, 赵景欣, 王益文, 张粤萍. (2004).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的发展. 心理学报, 36(3), 327-334.

谷传华, 张文新*. (2003). 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 心理学报, 35(1), 101-105.

张文新. (2002).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 心理学报, 34(4), 387-394.

主要著作

张文新 主译. (2015). 青少年心理学手册.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Lerner, R. M. & Steinberg, L. (2009).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Wiley & Sons Inc.]

张文新,常淑敏,陈光辉 等译. (2013). 应用发展科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Lerner, R. M. Jacobs, F & Wertlied, D. (2005).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Sage Publications, Inc.]

张文新 主译. (2011). 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Lerner, R. M. (2002).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张文新, 纪林芹, 董会芹. (2006). 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与干预.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张文新, 谷传华. (2004). 创造力发展心理学.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文新.(2002).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张文新. (1999). 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条:已经没有了
下一条:已经没有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中国反校园欺凌网  手机版伟德app客户端下载安装官网最新心理学院  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电话:0531-86180258  E-mail:china_antibullying@126.com
Baidu
1946韦德网站